新生儿的眼轴没有成人的眼轴那么长,所以新生儿一般都是远视眼,叫生理性远视。新生儿的眼睛有300度的远视储备度数。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逐渐变长,眼睛远视的度数也逐渐降低,眼睛逐渐变为既不远视也不近视的状态,远视能力缓慢消退,到小学阶段恰好消退完,如果小时候经常近距离用眼,远视储备度数就会消耗过快。远视储备消耗后,如果不注意用眼,就容易发生近视。
当小朋友们到医院检查眼睛时都会有眼轴的检查,那眼轴的长短到底和近视有什么关系呢?眼轴的长度的定义:就是眼球的前后径。正常情况下,眼轴长度处于正常范围,此时人的视力正常。通常眼轴每增长1毫米近视度数大约会增加200-300度。眼轴长度是衡量眼球发育和屈光状态的重要指标、定期监测眼轴长度,有助于及时发现近视的发展趋势,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眼轴增长速度,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和发展程度。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长期存在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使用电子设备,或缺乏户外活动,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促使眼球向后生长,导致眼轴不断变长,近视度数也随之加深。
假性近视主要是因为经常近距离用眼,睫状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晶状体变凸。久而久之调节力变差,再看远处时,睫状肌也无法放松,无法牵引晶状体变扁,导致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眼睛看不清远处。假性近视通过放松和休息也许可以恢复正常视力,并不需要真的佩戴眼镜,如果贸然戴上眼镜,反而*终会成真性近视。
真性近视的眼睛,是由眼轴变长所导致的。真性近视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真性近视,以现有的医疗手段是无法使眼轴长度缩短。
散瞳就是散瞳验光,科学名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指的是使用药物让人眼的睫状肌放松下来,让验光更准确,可以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散瞳期间孩子会有视近物模糊、怕强光症状,在药物作用消除后模糊感和怕光的感觉就会消失。散瞳需在专业眼科或视光医师检查给予医嘱后才可进行,切勿自行散瞳。 高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副作用较大,有反弹效应;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0.05%)对瞳孔直径和调节影响均较小,对于控制或缓解近视的进展有效并且副作用小。研究发现,0.01%阿托品滴眼液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且反弹较小,副作用更小,但需要在医师监测下使用。 如果已经确定是真性近视了,那就要及时配戴上适合的眼镜。合适度数的眼镜,会使光线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帮助眼睛看清楚物体。学龄前儿童(3-5岁)如确诊为真性近视,且近视度数在100度以上就要求戴眼镜。学龄儿童(6岁以上)确诊为真性近视,只要近视度数大于50度,视力明显下降,看黑板不清楚,就要求戴眼镜。 一旦确诊为真性近视如果不戴眼镜,眼睛看远处的物体会很吃力,睫状肌就会过度自我调节,导致眼疲劳加重,近视程度加深。 许多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常常不会表达看不清楚东西的感受,家长往往很难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而学龄期儿童由于近视早期的症状不够明显或孩子对轻度的模糊症状不以为然,不向家长反映,使近视不能及早发现。因此,给孩子定期做视力检查,就成为早期发现儿童近视或其他眼病*重要和有效的手段。那么,我们应该多长时间给孩子做一次视力检查呢?儿童青少年(6~18岁),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视力,戴眼镜的孩子大约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散瞳验光。 近视主要表现是看远不清楚,同时容易导致眼睛干涩、视物疲劳、眼球凸出等问题。近视若进展很快、度数很高、可能会增加眼部及眼底并发症几率。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则子女高度近视的风险也相应会增加。近视400度是眼底病变的开始,18岁前把近视控制在600度以内,眼轴26mm以内,可以降低青光眼发生67%,降低白内障74%,降低视网膜脱离98%,降低近视性黄斑病变发生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