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的两只眼睛
本是一起并肩作战的好兄弟
配合默契,为你“横扫天下”
可突然有一天
你发现
看到的世界一边清晰一边模糊
其实是其中一个
偷偷 “开小差”啦
专业解释为——单眼屈光不正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
什么是单眼屈光不正
让各位家长和孩子们更好的
早预防、早发现
1.先天性因素
眼轴发育异常:眼轴长度是影响屈光状态的重要因素。在眼球发育过程中,如果单眼的眼轴过长或过短,就容易导致屈光不正。
角膜形态不规则:角膜的弯曲度不均匀或形态异常,会导致光线在眼内的折射不均匀,从而产生散光。这种不规则的角膜形态一般由遗传因素或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某些因素引起的。
2.不良用眼习惯 长期单侧用眼:长期只用单眼注视物体,特别是常使用单眼进行精细工作,像单眼瞄准、单眼观察显微镜等,会使单眼过度使用,导致眼肌调节功能失衡,进而引发单眼屈光不正。 不良阅读习惯:在阅读或书写时,姿势不正确,如经常歪头、斜眼也会增加单眼屈光不正的风险。 3.疾病或外伤 眼部疾病:某些眼部疾病可能影响眼球的屈光状态。例如圆锥角膜、角膜溃疡、角膜炎等疾病也可造成单眼屈光不正。 眼外伤:眼部受到外伤,如角膜穿孔、晶状体脱位等,破坏了眼球的正常结构,影响光线的折射和聚焦,导致单眼屈光不正。 4.环境因素 光照不足:如果长期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用眼,眼睛为了看清物体,会不断调节瞳孔大小和晶状体的屈光度,增加眼睛的负担,导致屈光不正。 缺乏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眼睛得不到足够的自然光线刺激,会影响视网膜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从而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不仅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单眼屈光不正的风险。
1.定期检查检查再检查!!!
在胎儿时期妈妈定期进行产检,关注胎儿眼部结构发育情况,尽可能降低胎儿因先天因素出现单眼屈光不正的风险。
孩子出生后也一定要定期到正规的眼科医院做医学验光检查,建立眼健康档案,以便观察孩子眼健康情况。
2.日常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1.控制用眼时间,遵循 “20-20-20” 用眼原则,即每20分钟近距离用眼后,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地方眺望20秒。 2.调整合适的用眼距离,在写作业或者用眼时,先要调整书本或电脑屏幕位置,使其中心略低于眼睛水平视线,减少用眼疲劳。 3.阅读和书写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做到 “一拳一尺一寸”,建议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桌椅,帮助维持良好坐姿。 4.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保证2小时的户外活动,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眼球发育和屈光状态。 5.尽可能避免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受伤,进行体育运动时佩戴防护眼镜,如打篮球、踢足球时,可以佩戴专业的运动护目镜。 从事危险工作时做好眼部防护措施,如使用护目镜、面罩等;日常生活中在使用剪刀、其他刀具时,也要妥善使用和放置,避免儿童意外伤到眼睛。 在眼部受伤或出现不适症状时,如眼痛、眼红、视力下降等,请立即就医。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炎症加重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 6. 预防眼部疾病。日常注意眼部卫生,尽量不用手揉眼睛或用脏毛巾擦眼睛,以防细菌进入眼睛引起发炎,引发眼部疾病。 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要更密切关注眼部健康,因为这些疾病容易引发眼部并发症,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眼睛健康检查。